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很早就非常注意对孩子的教育。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重要读物,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书中所讲的是如何具体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其作用和目的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守规矩,通过他律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从而帮助个人达到成德目的。《弟子规》的结构很简单,先是总叙后是分叙,分叙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入则孝》主要是教育小孩子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具体地讲述了孩子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几乎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与父母发生关系的所有方面,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之后所应采纳的方式方法。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弟子规》,站在企业的角度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它告诉我们:要尊敬上司,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司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对于上司和公家的东西不要随便乱动,不要未经允许就拿走。和上司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那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融洽。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弟子规》对父辈和上司的立身行事也具有启发意义,启迪父辈和上司要平等、慈爱地对待子女和员工。
《弟子规——出则悌》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与同胞、同辈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与同胞、同辈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是它未来处理社会关系的演练。
同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部份可以看作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上级领导有事找别的同事,那么我们就应当主动的代为应答,而如果他碰巧没在,我们就应当主动去承担他的工作。如果这样去做,就有利于造成一种和睦而轻松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