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企业文化,公司的《华城报》算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而说起这份报纸,大有人赞成,也有个别员工对《华城报》没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公司以生产为主,办什么报啊!”“报纸有谁看呢?做做样子装点一下门面就行了。”仔细分析这些话,无非就这么几层意思,一种人是善意地为公司着想,觉得一切都应从节约考虑;一种人是曲解这份报纸,认为它纯属无用,把其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以上种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俗话说,“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现就存在的各种观点,谈点粗浅的拙见,愿与诸位商榷。
对第一种说法,笔者认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企业经受着“寒冬”,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与企业文化相提并论,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和层面的问题。如果仅仅从经济上考虑,报纸所产生的全年费用与公司其他各项支出相比,那是杯水车薪,当然谈论节约无可厚非。或许有人会说,这钱花得值不值呢?好钢用在刀刃上。该用的一定得用,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动。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没有多少人因为家里穷而不让孩子去读书。如果有的话,这可以说是一种没有远见的短视行为。如果从舆论宣传的角度讲,那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为它不但具有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加油鼓劲号召的作用,而且还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弘扬正气、推动工作、打造品牌的功能,另外还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反映民意、疏导情绪、促进和谐等作用。这份报纸发行寄送近5000份,范围广,层次多,从市有关部门到兄弟单位。记得以前市里有位领导看过《华城报》后就曾说,你们公司企业文化工作和员工思想工作搞得很好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肯定不会放弃从媒体来了解企业的动态。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时也是一种隐性的工作汇报,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替代功能,这就是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再说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化教育事业依赖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依赖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第二种说法,认为《华城报》无用,没有人去阅读《华城报》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观念有失偏颇。据笔者亲眼所见,一些热爱学习的华城员工经常在工作之余认真读报,笔者有些好奇,问为何情有独钟,而他们的回答却很中肯:“报上的文章都是出自一起工作的同事之手,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同时都是写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感觉有点身临其境。”事实证明,报纸还是有人在阅读的,读《华城报》还是有用的。总之,看问题要客观辩证的分析,“恨和尚不能恨袈裟”“倒洗澡水不能把孩子也倒了”,以上是笔者以蠡测海,皮相之论,不知诸君认同否?
对于文化建设,可以这样说,是无用之用,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它常常在不经意间,提供着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不知不觉间,塑造着不一样的人格、不一样的精神、不一样的风骨、不一样的血脉。所以,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对文化总是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严求一层。企业也好,国家也罢,若想做大、做优、做强,就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设,否则它就行走不远。文化的影响比武力占领更广泛更深远更刻骨铭心。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必须要非常注重理论的建立,寻找优秀文化的理论支持,建设好企业的理论体系,使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指导行动,以求获得工作效益最大化。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往往能够在思想文化上抓住人们的灵魂,进而决定或改变事物发展的走向。从我国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的260余所孔子学院1亿多人的学习和世界500强企业兴起来看,文化对国家和企业的辐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如果你丢了钱,还可以再去挣;丢了健康,等于丢了人生的一半;丢了精神,就丢了一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想文化这块阵地不去坚持和长期地抓下去,落后错误的思潮就会泛滥。古人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些都充分证明其强大功能之一斑。综观华城的发展就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我们一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才取得了当前可喜的成绩,只有常抓不懈,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华城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