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日子,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孝道。
清明节扫墓可能在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拜形式也是各不相同。在我的安徽老家,每年清明,我们就是兄妹一起买些纸钱,到父亲的坟头上去烧给他,然后点上香烟,倒杯水酒,坐在父亲的坟边上和他说些心里话,有开心的,不开心的。但是每一年妈妈总是在边上说着,保佑孩子们平安,保佑孙子们考大学,总是对父亲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没为自己要求过什么,年年如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的心中总会有堵得很慌的感觉。哪怕是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也没有减弱、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心里总是充满遗憾,总是想,要是父亲能多活几年,该多好啊。
昨天有位长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南方祭祖的活动中,有一项叫待先,就是在扫墓之前要做一桌子酒席来招待祖先,当家里的小辈们把酒席做好后,他们仍然健在的父母亲过来,把一桌子的酒菜全掀了,问他们,你们待先的目的是什么,活的你们都不孝,对死的人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如不是对孩子太失望,太伤心,一定不会做出这样伤害亲情的事情。这样的故事给我很深的启发,很多人在父母健在时,打骂老人,虐待老人,视父母为包袱,是累赘,直到把父母赶出家门。为了区区几千块的医疗费用,兄弟之间大打出手,让老人情何以堪,让他们如何能安享晚年。当老人不在了,大操大办,装出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还有何意义。长辈教育我们说:百事孝为先,在中国的礼仪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基本品德,也是义务,孝敬父母不是交易,兄弟之间不能事事计较,你不养,我也不养,你不管,我也不管,为什么不当父母就生了你一个孩子。你不计较,你的心胸就会开阔,你的心胸开阔了,同时就提升了你的个人修养,你学会了舍,你就得到了。得到什么?幸福的家庭,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体。
现在,每当清明的时候,人们纷纷回乡祭祖,是传统美德,孝道的传承,同时,也请善待健在的父母,不要让父母等得太久。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不能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去孝敬,那样我们会终身遗憾的。